红河州“森林红河”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200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打造七彩云南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森林云南的重大决策。红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把建设“森林红河”作为贯彻落实建设森林云南和推动红河新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着力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全力构建林业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十一五”以来,全州共完成营造林403.8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6.8%提高到2010年的43.8%,“森林红河”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效。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以来,全州共完成营造林403.82万亩,新增公益林建设面积38.5万亩,新增林地面积215.9万亩,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321.6万亩,累计建成沼气池25.5万口,折合每年节约薪柴55万吨,相当于保护了110多万亩林地。全州森林覆盖率达43.8%,比“十五”末增长7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已达8300万立方米,比“十五”末增长12%。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林业产业体系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结合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林业产业建设迈出新步伐,林业富民兴林取得实效,林(竹)浆纸一体化、生物质能源林、特色经济林、林下资源开发、木材加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加工利用、森林生态旅游、生物药业等八大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核桃、竹子、棕榈、八角、橡胶、茶叶、桤木速生丰产林和草果、桉树用材林和水果等多个产业带和产业群。全州经济林面积已突破500万亩,实现了农民人均1亩经济林和1亩用材林的目标;林业总产值达50.5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9倍;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810元,比“十五”末增长27%,加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3000人,林业产业已逐渐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州已建立起了7个自然保护区、1个湿地公园和3个森林公园,“生态立州”、“生态立县”、“生态立乡”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做强做大林业产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森林防火成效斐然。全州累计扑灭森林火灾159起,火灾当日扑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实现连续16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有新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等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0%以上。资源林政和森林公安工作有新进展。全州共依法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247起;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4368起,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618.08万元,确保了全州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治安的稳定。 林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强。5年来组织实施了核桃、油茶、竹、桉树、腰果、印楝、草果、橡胶、柚木、古茶树等树种的21个专题研究和调查工作,并在特色经济林丰产栽培配套技术、良种选育和扩繁、干旱石漠化造林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金竹侧枝繁育技术、云南松菌根土育苗造林技术、柚木种源试验推广、加勒比松和核桃等优质种苗引种取得重大成果,在省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林木良种基地快速推进,良种使用率由“十五”末的40%提到至2010年的70%。林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应用,为广大山区脱贫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撑。林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共完成集体林确权面积2047万亩,发放林权证42万本、发证面积2019万亩,集体林均山到户率达96.59%,林权纠纷调处率达99.43%。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天保工程区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中低产林改造试点有序开展,建成县级林权流转中心8个,林农抵押贷款达6.6万亩、9307.7万元,完成中低产林改造32.63万亩,累计下达国家和省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050万元。广大农民造林、护林、用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极大地激发了林业发展的活力。(红河州林业局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