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建成110万亩核桃产业基地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临沧市凤庆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立足优势资源,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大力培育核桃产业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山区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以大气魄、大举措,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营造了110万亩的核桃产业基地,建成全国规模较大的核桃基地县。 一、抓住机遇,强化领导求发展。“十五”以来,凤庆县抓住国家、省实施退耕还林、干果基地建设、以工代赈、山区综合开发、商品林基地建设、扶贫重点村建设、温饱村建设等大好机遇,以每年推进10万亩,建设百万亩核桃大县的勃勃雄心,举全县之力,大干核桃产业,出台了《凤庆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县、乡两级成立了核桃基地建设领导组及办公室,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挂钩帮扶,强化服务助发展。在县级成立了核桃研究所,村级成立了85个核桃产业建设理事会的基础上,县四班子领导帮扶乡镇,乡镇干部挂钩帮村、包组,科技人员包村、包户。每到大种核桃季节,近千名干部、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宣传发动,搞好服务。县发展改革委、财政、农业、水利、扶贫等部门从资金、人力、项目、技术等方面支持配合。县林业局唱好主角,挑好大梁,全面做好核桃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全程抓好种苗选育、调供、种植规程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种后管护等工作。 三、创新模式,见缝插针促发展。在种植模式上,探索出五种互为补充的发展模式:一是利用多年生的野生铁核桃树进行高枝嫁接,简便易行,成活率高,长势好,见效快;二是利用1至2年生铁核桃实生苗进行批量嫁接,能在短期内大面积造林,成本较低;三是对原有产量低、品质差的泡核桃进行再次嫁接改造,提高品质,增加收入;四是利用4至8年生野生铁核桃进行上段嫁接,能充分利用资源在小范围内造林,好处是挂果期早,丰产期长;五是在造林地块植播青皮铁核桃,2至3年后就地嫁接,能减少苗木移栽次数,提高成活率,确保品种纯正。五种发展模式中,规模最大的是嫁接苗的新植。新植林地一般每亩10至12株,未郁闭成林前,科学利用株行间闲置空地,积极推广林粮、林桑、林茶、林草间作,增加地表植被,对核桃幼苗起到覆荫作用,也起到以短养长,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作用,更好地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 四、严格把关,把好关节保发展。鉴于核桃投产周期长,受益时间长,为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高标准,严要求,从各环节努力提高造林科技含量,严格把好“五关”:一是严把前期规划关,对适宜泡核桃的地块全面普查,制订出科学规划,做到不重不漏,丈量精确,地块适宜;二是严把种苗关,苗木上山必须出示林业局签发的种苗标签、苗木合格证和检疫证,坚决杜绝关系苗、人情苗和不具备“一签两证”的苗木上山;三是严把造林质量关,造林时节,工作组进驻各村检查指导,严格按照“五个一”技术规范操作,即“挖一个标准塘、栽一棵合格苗、施一担农家肥、浇一挑定根水、盖一块覆盖膜”,按照“五个一”规划种的泡核桃园,成活率高,长势好,挂果早,2004年凤庆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高优泡核桃种植“五个一”标准化示范区;四是严把检查验收关,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下发的《经济林种验收办法》,逐村逐块验收,验收结果必须由参加人员签字,并得到乡村两级认可;五是严把抚育管护关,苗木定植成活后,即时组织技术培训,切实搞好病虫害防治、修剪整形、中耕施肥等抚育管理。各村制定管护的村规民约,有的还成立护苗队、护青队,确保管得好,成活高,早见效。 到目前,全县核桃产业基地覆盖13个乡镇,174个行政村,7万多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种植户户均15.7亩。(临沧市林业局陈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