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 址: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光华村12组
联系人:杨林(先生)
手 机:15228168868
Q  Q:1789408009
邮 箱:1789408009@qq.com
邮 编:638500

官 网:www.huineicun.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园艺知识 > 公司新闻
凤庆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四方面成效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临沧市凤庆县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从深入宣传教育、搞好统筹规划、强化工程管理、创新造林模式、加快后续产业开发等方面全面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一致,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8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昔日的荒山和陡坡耕地变成了“青山和金山、银山”。全县24.1万亩的荒山和陡坡耕地增加了森林植被,很多造林地块林木长势良好,林木胸径最大的达26公分,平均达10公分以上,郁闭度最高达0.8—0.9,覆盖度最大超过70-90%。保持了水土,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由实施退耕还林前的97平方公里下降到42平方公里,下降56.7%,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经济效益日益显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全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以茶、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101736亩,开发以蚕桑、木瓜为主的经济林17948亩,形成了一片片基地。这些经济林木已陆续投产,产生经济效益,广大退耕农户得到了实惠,增加了经济收入。一方面是享受到了国家直接补贴;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林木的投产,增加了收入;再一方面是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务收入增加;还有是通过套种矮秆经济作物增加了一部分收入,据不完全统计,人均每年纯增收200元以上,(如:凤山镇安石村2001年人均纯收入为1050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发展茶叶、核桃等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2005年达1778元,2006年达2085元,2007年达4227元,2008年已达到4650元;2007年全村茶叶亩产值最高达14000元,最低7000元。根据2008年10月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茶园每亩最高收入已达4400元,蚕桑也每亩收入达2000元,泡核桃园2006年初学挂果,长势喜人,今年单株挂果最高产量近400个,按市场价折算合人民币240.00元,亩产值可达2400.00元,是我县平均粮食单产的8倍。使退耕户在政策扶持下,尝到了退耕还林的甜头,感受到了实施退耕还林的好处,看到了山区人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希望。退耕农户减耕地不减收入,实现了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种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增收渠道大大拓宽。三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结合林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投资高、补助周期长、涉及农户多的优势,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林,积极探索林茶、林果等造林模式,努力扩大林木种植面积,推动林产业大发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后劲。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辐射带动下,全县新建成林产业基地共1037175亩,是退耕还林面积的3.9倍,其中:发展核桃909668亩,茶叶74459亩,桉树等工业原料林7600亩,云南松、西南桦、旱冬瓜等用材林45448亩。全县进入了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新一轮高潮,目前,部分林木已经产生经济效益。四是全民生态意识不断增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人民群众生态意识已不断增强。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遏制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实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为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能源问题,林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管护措施,滥砍乱伐、盗伐木材的行为得到了控制,同时还充分发动群众大力实施沼气池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沼气池42000多口,实现沼气化乡镇5个、沼气村65个。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降低了森林低价值消耗,林木蓄积量逐年增加。(临沧市林业局陈德荣 凤庆县林业局赵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