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 址: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光华村12组
联系人:杨林(先生)
手 机:15228168868
Q  Q:1789408009
邮 箱:1789408009@qq.com
邮 编:638500

官 网:www.huineicun.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园艺知识 > 公司新闻
林改掀起核桃乐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民期盼的焦点,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切入点。南美乡党委、政府抓住省、市、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精神实质,确定“深入宣传发动,周密安排部署,稳步顺利推进”的工作思路,于2007年9月1日全面启动林改工作,至 10月20日圆满完成。在全乡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了“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了以核桃为主特色经济林果的快速发展。 一、基本情况 南美乡位于临沧市临翔区西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3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20.85平方公里,有森林面积8.9万亩,其中:国有林55799亩,集体林33201亩,森林覆盖率50%。植被类型多样,资源种类丰富,林业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但长期以来,由于部分集体林地林木产权不够明晰、使用流转不规范、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生产(经营)责任不落实等原因,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林木所有者和林地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借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一春风,我乡林业低效益的落后状态正逐步得到扭转。 二、林改工作主要做法(一)把好领导关 林改工作涉及林农的根本利益,关系重大,同时林改内、外业务量大,领导和组织工作尤为重要。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研究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各村相继成立了由村支书任组长的林改领导小组,同时为更好的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坚持“民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林改工作中实施“阳光作业”,全乡33个村民小组也相应成立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形成了环环相扣,齐心协力抓林改的工作格局。(二)把好计划关 我乡林改涉及4个村33个村民小组,林改工作千头万绪,在乡级制定林改工作实施方案把握大局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指导各村结合实际,共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4个、小组林改实施方案33个,方案由驻村工作队草拟出初步方案,然后交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做到“政策、程序、方法、内容、结果”五公开,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三)把好宣传关 一是制作标语营造宣传氛围。采取召开会议、入组宣传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操作程序和方法,让群众了解林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乡范围内粘贴宣传标语近700条;二是召开会议加大宣传力度,工作队进驻村后采取召开两委会、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展开宣传发动工作,共召开工作会议4场次,召开各村民小组群众会议33场次,参加会议的村民达700多人次。(四)把好确权关 落实权属,核实四至是林改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工作组首先按照1983年林业“三定”以及保持1994年“两山两荒”有偿转让到户的林地、林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组织村组干部和相关群众到实地踏查,根据分山到户和踏山认界的情况,由技术人员、林权权利人及相连接界权利人实地踏查,按照群众的意愿在实地使用GPS卫星定位打点进行勾绘,进一步明确四至,通过勾图重新核实宗地面积、标注地理坐标位置进行勘察登记。(五)把好纠纷调处关 工作组、村、组三级密切配合,坚持“户与户之间矛盾不出组,组与组之间矛盾不出村,村与村之间矛盾不出乡”的原则,采用“四问”法进行调解处理:一问村组干部、二问党员、三问当地有威望的知情人、四问群众。把村、组干部满不满意、党员干部满不满意、双方当事人满不满意作为纠纷调解的工作尺度。调解满意率达95%以上。 三、工作成效(一)落实了“四权”,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管理林地的责任心 共完成林业面积确权69409.8亩(其中:自留山7326.9亩,集体林62082.9亩),登记申请组宗地219宗,户宗地853宗,涉及农户664户,勘察结果全部经过公示,并在群众认可的前提下进行了宗地登记造册和林权申请登记,及时将全乡701本《林权证》发放到林农手中。通过林改,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得以进一步明确,林地可以继承、抵押、流转、担保,也可以作为林农入股、合资的资本,发挥了林地作用,解决了老百姓贷款难、资金筹措难等问题,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管理林地的责任心。(二)转变了观念,进一步激活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机制 林改前,由于集体林地林木产权不够明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生产责任不落实等原因,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根据市委提出“三个核心指标”(提高人均富裕度、改善人的居住质量、优化人的创业环境)的相关要求,南美乡认真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要求,通过林改,广泛吸引社会各界投资林业产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林产业,有力促进了全乡核桃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上级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下,乡党委、政府为实现到2020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万元以上的目标,按照“巩固提升油菜、茶叶、畜牧业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竹子、木瓜、烤烟产业,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工作思路,早安排、早部署,迅速兴起核桃种植新高潮。 一是在机关工作人员中组建安排了四个工作组共39人,由班子成员带队驻村分片开展工作,对已建成的15082亩核桃产业进行了薅铲、追肥管理。二是在2008年初召开的第九届乡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南美拉祜族乡产业管护办法》,同时各村以村规民约为基础也建立了相应的产业管护机制,形成了制度,以产业协会和理事会为龙头,完善产业管护措施,同时明确了管护人员、报酬、管护资金的收取等措施,做到产业发展有保障,措施保障促产业,稳步推进全乡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核桃产业管护措施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09年1月共完成核桃产业种植10897.6亩,其中:新植核桃种植6769亩(多依村1131.2亩,南美村1883.4亩,南华村2439.1亩,坡脚村1315.3亩);补植补造核桃种植3628.6亩(多依村1227亩,南美村820.6亩,南华村960亩,坡脚村621亩);南美村补植替换核桃种植500亩。 目前全乡已建成21851亩的核桃产业,人均占有4.82亩,核桃树将真正成为群众增加收入的致富树,退耕还林的生态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景树。(三)提高了才干,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作风实、能吃苦、会干事的干部队伍 林改工作乡、村、组人员总动员,工作队员艰苦奋斗,把握这一难得机遇,克服畏难情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林改工作作为自己学习锻炼的平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部门、乡镇干部依靠村组干部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村组干部依靠乡级干部熟悉政策和理论知识的优势,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政策、懂法律、懂科技、作风实、能吃苦、会干事的干部队伍。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提高,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 四、体会(一)方案成熟是前提 林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基于有一个成熟、完善的工作方案。林业方案的形成历经大小会议讨论数十次,充分听取了林业部门、林业专家的意见,借鉴融汇了其他乡镇的做法、经验,对试点中可能碰到的困难考虑得很充分,把可能遇到的问题研究得很透彻,可操作性强。方案目标任务明确,方法步骤可行,政策配套合理,保障措施有力,特别对集体林地的改革方式提出了创造性的意见,“改什么,怎么改”,工作队员一看就清楚,一讲就明白,保证了林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二)政策配套是关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情况各异的林情社情、千差万别的林地类型、复杂多样的历史遗留纠纷,乡党委、政府在研究制定政策时,分类对待,不搞一刀切。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83年林业“三定”和94年“四荒”出让政策,核实四至界限、核发林权证。对集体地处置,鉴于群众对林地依赖性一般,一是“三定”时未划过自留山的,可拿出15%均山到人,其他部分均山均股到人,避免了细分细割到户到人的情况,避免了林业资源的流失,防止了乱砍乱伐现象发生,对保护生态建设,提高林份质量,发挥林业效益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三)依靠群众是基础 依靠群众是林改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这次改革,各工作队始终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作为主体,依托村委会、村民小组、理事会开展工作,对林地分不分、怎么分、什么时候分、分到什么程度,都由群众说了算。在改革中始终坚持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公正操作,确保林农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既不包办代替,也不强制执行。在纠纷调处上充分发挥村委会、村民小组、理事会的优势和作用,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确保林改工作平稳推进。(四)“林产”结合是目标 林改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老百姓增收致富上。我们改革的目标既要实现“绿水青山”,又要实现“金山银山”。如何让山绿起来、林农富起来、林业活起来,我们重点抓好“林产”结合发展现代林业这篇文章,抓林改、促产业,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关联度强、带动农户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通过引导,全乡上下掀起大干以泡核桃产业为主的产业建设高潮,十年后“林产”结合的效益将得到充分显现,预计每亩林地平均为林农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