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2002年以来,临沧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力度,使临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让群众真正得到了经济实惠,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临沧市市委、市政府从建设“林业资源大市、林业产业强市、林业景观美市”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持续、协调的发展观,把退耕还林作为建设“青山绿水”工程的主要内容,利用退耕还林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益事业,破解“三农”难题。按照“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有针对性地重点整治一线(市内12条主要公路的沿线),两河(南汀河、顺甸河流域),三库区(漫湾、大朝山和小湾临沧境内库区),四片区(云县、临翔、耿马、南伞城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全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87.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13.9万亩,封山育林18.6万亩;工程确权发证面积187.8万亩,工程涉及全市8个县(区)、77个乡(镇、街道)、754个村、11.0614万户农户、46.0445万人。全市共争取到国家和省级退耕还林工程投资补助资金16.07亿元。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完成了30多万亩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使100万余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装,7万多亩的石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九五时期的36%递增到十一五时期的60.56%,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近5个百分。随着森林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泥沙流量进一步减少,祥临二级路等重点公路沿线,漫湾、大朝山等水电站库区,以及城市山面山等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临沧对外整体形象有了很大改观。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临沧市退耕还林坚持走生态与产业互动的路子,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补助期长、投资高、涉及农户多的特点,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植特色经济林产业,在保证生态林优先的条件下,围绕重点区域布局,突出发展核桃、茶叶、橡胶、木瓜等具有乡土特色且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培育林产业发展的原料基地,形成了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群体。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共建设核桃、茶叶、木瓜等经济林119万亩,占退耕还林面积的65.7%,竹子、橡胶、紫胶等工业原料林4.6万亩,占退耕还林面积的2.8%,华山松、云南松、西南桦等用材林51.3万亩,占退耕还林面积的31.5%。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为解决农户长远生计问题。该市紧紧围绕到2010年建成1000万亩以上高优特色经济林果基地、使退耕农民人均拥有5亩经济林果的目标,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以泡核桃为主的茶叶、澳洲坚果、橡胶、膏桐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全市特色经济林产业迅猛发展,总面积已达到1213.6万亩,目前通过退耕还林实施的经济林,其综合效益已开始初步显现,投产面积达86万亩,年产值6.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37元。如凤庆县安石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前,90%以上的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通过工程实施,催生了群众发展林产业积极性,群众作为工程建设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茶叶、核桃等林产业迅猛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22元,比2002年退耕前的965元增加了5057元。全村走出了一条以茶叶、核桃产业为主渠道的群众增收路子,打造出“中国滇红 第一村”的品牌,成为以工程带动致富的典型。该县建成的5万亩高优生态茶园中,有近2万亩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建成,目前,已有1.5万亩投产,可增加群众收入近2000万元;永德县结合退耕还林,建成了明朗、勐汞鸣凤山万亩生态经济林果园、勐板万亩泡核桃基地、崇岗大梁子山万亩泡核桃基地等亮点工程,目前大部分基地已产生效益,成为了受益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沧源县积极整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在糯良乡建设2万亩高优泡核桃基地,投资400多万元配套建设了蓄水工程,既保证了核桃基地建设用水,还解决了当地4个行政村4200人长期以来生活用水的困难。总之,临沧市退耕还林带动产业大发展,同时,影响壮大了一批林产品加工企业,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2009年引进了云南智汇源核桃加工厂落户临沧,设计生产能力为日处理核桃系列产品30吨,公司占地面积194亩,总投资5.7亿元,主要生产纯天然核桃油、调和油、优质的核桃蛋白、核桃露、化妆品等,是目前临沧最大的核桃加工厂。建成了年处理上千吨核桃干果的凤庆巨达公司及水果加工企业永德玉丹公司,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业附加值,有效地促进了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