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建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保山市林业局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和林业富民两条主线,从四个方面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是加强造林绿化工作。保山市林业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发展机遇,“十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0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2014万株。数十年如一日的植树造林行动,使保山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重点公路沿线、城镇面山和重要生态区域的生态状况显著好转。全市有林地覆盖率从32%上升到46.9%,活立木总蓄积从7200万立方米增加到1.16亿立方米。二是开展林业生态示范村试点建设。按照“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林业产业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四旁”闲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从绿化、美化入手,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治理,使农村环境建设既有绿量,又有质量,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居住舒畅的美好家园。三是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抚育管护,政策兑现等工作,把此项“政府得绿,农民得利”的惠民工程办好、办实。二十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保山市林业局把发展林业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实施“林业富民”战略,通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养殖、生态旅游等,丰富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使林业收入比重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190万亩,产值超过6亿元,其中核桃143万亩,产值超过3亿元;全市有木材加工企业126户,建成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户,工业增加值3.6亿元,木制品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野生食用菌、草果、石斛等林下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年收入达7000多万元,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依托高黎贡山、北海湿地、小黑山等保护区和来凤山、太保山等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旅游收入2500多万元,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同时,开展野生动物的商业利用,做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确保林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三是加快资源保护体系建设。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做到“明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各生产要素向林业集聚。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落实责任制,加强消防专业队建设,提高灭火技术和森林防火的预测预报、报警接转、扑火指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确保民心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8%以上。合理利用野生动物及湿地资源,开展林业综合执法,加强林权管理,确保森林资源的稳步增长。四是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林业科技推广。结合林业生产实际,开展了云新系列杂交早实核桃引进推广、优良乡土树种人工驯化栽培、石斛仿野生栽培等一批试验示范项目;建立西南桦、旱冬瓜、甜龙竹等优良用材树种以及核桃、甜柿等特色经济林示范样板;开展三级林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科技服务工作,先后建立林业科技示范村107个。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普及林业法律法规,推广良种壮苗,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林农。培训林农5万多人次,使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实现农村依法治林,建设生态优美、发展科学、资源节约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三是充分发挥各种学会、协会的作用。发挥市林学会、花卉协会的职能,充分发挥兰花、茶花等民办民管的中介协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一支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协会、中介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科技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