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县七举措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有效开展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推进中低产林改造是发展现代林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惠民工程。为实现林业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我县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加强领导,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州委常委、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管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林业、水务、农业等30余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各乡镇已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是制定标准,科学规划。按照国家和省、州技术规程要求,科学合理编制了《文山县中低产林改造评判标准》和《文山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重点以营造木本油料林、水源林,速生丰产林为主。坚持不断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全面提高林分质量为目标,采用综合改造方式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林产业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 三是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切实把中低产林改造与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统一规划、连片改造、打造亮点的要求,在马塘镇他灯笼、小花庄片区共实施了1500亩的中低产林改造典型示范基地,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和生态改善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加大宣传,提升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开群众会、党员干部会等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中低产林改造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和激发群众及各方积极支持参与改造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强化技术,科学改造。坚持先规划、后改造、先设计、后施工、先报批、后实施的原则,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公路沿线、水源点保护地等区域重点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确保达到速生、高产、高效的目标。同时加强技术培训,着力培育一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项目实施效果。目前,共开展技术培训12期5000人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达200余人。 六是转变机制,完善措施。工程实施实行项目申报、业主负责和招投标制。以5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面积作为一个项目,由业主按照招投标的程序进行申报,并切实履行好作业设计、工程建设和抚育管理的责任;积极鼓励造林大户、公司企业等项目业主建立利益联动机制,结成紧密联合体,增强低改工程抗灾和抗风险的能力。 七是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坚持不得破坏森林资源和不准在平均坡度30度以上的地块、土层厚度30厘米以下的地块、亩平均活立木蓄积量3立方米以上的有林地上实施改造及不准采取“剃光头”的“四个一律不准”实施中低产林改造。根据立地条件,明确整地规格,严格苗木标准,确保中低产林改造成活率达90%以上,对于低于85%的必须补植补造,并要求当年造林实行1-2次抚育管理,对整地质量不高的造林地及时扩塘、割灌除草与施肥,并做好培土与树盘覆盖等工作。 该县的中低产林改造总任务为50万亩,规划10年实施,每年改造5万亩。目前,我县已实施完成中低产林造林128个小班3.13万亩,占计划数的62.6%,其中:更替47个小班1.2万亩,综合改造36个小班0.7万亩,封育45个小班1.2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