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白沙村委会“五法调解”促林改 “三式确权”定民心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2006年8月,屏边县白沙村委会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林改中,林改工作组按照林改政策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林改工作机制,采用“五法调解”、“三式确权”的方法调处林权纠纷,使排查出来的29起林权纠纷全部得以调处,村委会集体林场和村民小组的3710.4亩集体林地全部得到确权,确保了林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法调解”,即对林地林木纠纷采取5种方法进行调解。一是“举证定论”法。就是对有历史依据的林权纠纷,根据历史依据调解纠纷,确权划界。如对村委会所辖白沙坡与新田两个村民小组的林权纠纷,林改工作组坚持以书面记载的历史依据和双方老同志、老干部都明确证实的林地界线为准,向白沙坡村民小组的干部群众做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签字按手印。二是“自由辩论”法。就是对无历史依据的林地纠纷,由林改工作组组织争议双方或多方对有争议的地块、界线进行实地调解。在调处中,充分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让群众发表意见,把问题讲清讲透;采取谁主张谁举证、自由辩论的办法调处林权纠纷。2006年8月25日,工作组同时召集林地相连的8个村民小组全面使用“自由辩论”法调处林权纠纷,当天就确定了大量的地块和界线,并依记录及时让当事人双方或多方签字按手印认可。三是“瓦解堡垒”法。就是对双方均无明确依据,又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仅靠协商已无法解决的林地和界线,采取“掏心术”,对当事人双方中有威望、有影响的关键人物进行交心谈心,寻找突破口,把“顽固堡垒”进行逐一攻克,促使当事人双方本着友好和谐的原则,互谅互让,作出适当让步,达成协议。2006年8月26日,林改工作组对高井槽与仓房两个村民小组的村林场确权划界工作就采取了这一做法。林改工作组针对双方对有记录的林地面积互不认同的实际,分别对双方有影响力的村民代表作公关说服工作,促使当事双方都满意地签字并按手印,达到了分得多的高兴、分得少的也高兴的目的。四是“对比算账”法。就是在争议林地、界线无依据,又不相让,而争议面积比拥有面积小的情况下,帮助群众算大賬,賬算对了,自然就“搞定”了。白沙坡村民小组的集体林地与9个村民小组的林地相连,纠纷争议最多。林改工作组把白沙坡村民小组周边的界线基本定下后及时召开群众大会,把涉及白沙坡小组的林地划界情况向村民作了详细的通报,并进行了对比算賬。账算清楚了,群众高兴了,干部签字画押比谁都快。五是“反客为主”法。就是让争议双方由“主”变为“客”,工作组后来居上,反客为主,把当事人不着边际的纠纷纳入工作组调解的范围。这一方法主要运用于对林地权属没有明确的界线,争议尖锐,如果不作出恰当处理,矛盾有可能激化,或者是一方有依据而另一方无理取闹的林权纠纷调处。如白沙村委会中寨和底咪底村委会嘎苦就左脚和右脚两块地的争议长达23年的林权纠纷就采用这一方法。林改工作组在全面摸清情况后,提出了调解方案,即以合法、有效依据确定林地归属,无依据平分争议林地,使这起林权纠纷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 “三式确权”,即对争议林地采取3种方式进行确权。一是“分解式”确权。就是对大面积的林地纠纷、长距离的争议界线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分解、化小、化了,各个突破,最终确权。林改工作组对白沙坡与上寨两个村民小组有2153米的争议界线采取这一方法确权。即首先依次把没有争议的地段确权,然后对争议小的地段确权,最后对争议大的地段确权,其中穿插相应的调解方法逐一解决问题,赢得了争议双方的认可。二是“合并式”确权。就是把争议多又分散的地块合并处理。最典型的是高井槽与梁子田两个村民小组的林地确权。双方原本是一个村子,名叫“高梁”,后来分成了汉族村子高井槽和苗族村子梁子田,分家的兄弟争议多,分开的两个村子林地争议就更多。工作组进村后,对两个村子争议的林地进行了全面调查,最后提出了将大梁子全部归梁子田,其他争议的集体林地全部确权给高井槽的方案,双方都表示同意,当场签字按手印。三是“复合式”确权。就是对林地分解、合并、交换中出现的复杂情况逐一破解,采取各种方法解决纠纷后确权。冲子与核桃寨两个小组为一快林地争执了30多年。林改工作开始后,林改工作组在争议现场召开了一次调解会,但因双方争议分歧太大,各执一端而不了了之。之后,工作组针对冲子和核桃寨两个小组的情况分头做工作:对核桃寨小组的干部群众重点采取“对比算帐”法进行调解;对冲子小组的干部群众采用“瓦解堡垒”法、“对比算帐”法进行调解。此外,工作组密切关注冲子和核桃寨小组的动态,抓住时机,在争议地召开现场会调解。经过多方努力,两个村30多年的林权纠纷被成功化解。(省林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