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发展“四大林业”构建“四大体系”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临沧市以发展“四大林业”、构建“四大体系”,建设“森林临沧”。 一是发展生态林业,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建设,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构建滇西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和完善森林防火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和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严格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执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重点公益林保护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以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保护小区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体系,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实行古树、名树挂牌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突出城镇面山、交通沿线、江河两岸、水库周围和水源涵养区等特殊生态脆弱区为重点,巩固提升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加快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加强澜沧江、南汀河流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永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镇康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推广农村沼气和节柴改灶,开发太阳能、风能和秸秆气化等新能源,提高农村新能源利用率,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确保到2015年,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达七级标准。 二是发展民生林业,构建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以木竹板浆纸、木本油料、茶叶、咖啡、林化工、苗木、林下经济七大产业为支撑,大力培育林业骨干产业和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林业精品庄园建设,提升林业产业发展质量,构建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确保到2015年,实现林业产值140亿元以上,林业增加值7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3000元以上;到2020年,实现林业产值400亿元以上,林业增加值2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8000元以上。 三是发展人文林业,构建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建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采取森林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有奖征文等形式,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森林文化知识,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爱林、护林、亲林、懂林的良好氛围,推动林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力发展森林文化、茶文化、佤文化、竹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推进人文林业建设,打造“世界佤乡•天下茶仓”的临沧品牌,使广大市民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绿色,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突出以校园、机关和企业等区域为重点,推进森林社区建设。2013年,启动森林社区创建试点工作;到2015年,各县(区)建成森林社区占应创建数的40%以上;到2020年,各县(区)森林社区建成率达100%。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集生态文明教育、森林文化科普、森林观光旅游等作用为一体的县级森林公园建设。到2014年,各县(区)各建成县级森林公园1个;到2015年,各县(区)各建成县级森林公园2个以上。 三是发展景观林业,构建合理的森林城镇体系。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加大植树绿化力度,建设布局合理、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提高绿化率,把临沧建成“林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森林都市。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规划区、面山,乡镇建成区、规划区和各入城交通干线、县乡公路沿线为重点的城乡绿化造林;实行山、水、河、田、路、城镇、村庄绿化统筹协调、统一规划,扎实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形成公路绿化带连接乡镇,农田、河堤防护林带连接村庄,面山绿化带连接城市,城市绿化点、线、面连贯,有效增加城乡森林植被,构建“城市森林化、道路林荫化、乡镇全绿化、村庄林果化”的城乡良好生态格局。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公路绿化率达35%;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50%,公路绿化率达40%。积极开展临沧市创建和申报“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采取申报创建、考核评选、命名认定、以奖代补、定期复查的方式,全力打造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到2015年,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成率达30%以上;到2020年,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成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