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 址: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光华村12组
联系人:杨林(先生)
手 机:15228168868
Q  Q:1789408009
邮 箱:1789408009@qq.com
邮 编:638500

官 网:www.huineicun.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园艺知识 > 公司新闻
云南林业将围绕“三个目标”抓好“七项工作”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2008年,云南省将围绕生态建设和资源管护、体制改革和科技支撑以及产业建设和发展三个目标任务,切实抓好七项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揽林业工作全局。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林业系统当前面临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组织全体林业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不动摇;认真领会十七大报告对林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林业部门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努力推进各项林业工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突出抓好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林业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普洱、临沧现场会议精神,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扩大集体林权改革范围,将全省的集体林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对天保工程区的集体林,在这次改革中要确定权属;对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调整,积极稳妥地将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调整或置换出来,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培训,强化督导,确保2008年全省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任务,9个省级试点县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工作,并转入配套改革的试点;另外120个县确权率达90%以上,发证率达50%以上。三是坚持质量第一,规范操作,扎扎实实地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林改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四是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林权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五是省级试点县及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的县(市、区),要积极稳妥地抓好配套改革,为全省2009年全面开展配套改革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在突出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继续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制度改革、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继续深化林业国际合作,扩大林业对内对外开放,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继续抓好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17969.3万亩天然林管护任务;完成155万亩的公益林建设任务;积极稳妥地开展天保区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开展天保工程后续政策调研,提出我省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 的总体要求,在确保完成2007下达的85万亩退耕还林任务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的政策,狠抓成果巩固,大力培植后续产业,加强工程管理,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确保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健康稳步发展。三是防护林建设工程。在巩固既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的布局和重点进行调整,重点向石漠化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倾斜,加快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四是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以低产林改造为重点,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大力培植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加强现有用材林的培育,积极开展以抚育间伐为主的经营活动,努力提高林木的生长量和单位面积的蓄积量。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积极主动地做好《云南天然湿地保护条例》和《野生植物保护实施条例》等地方法规的立法工作;争取出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昭通乌蒙山保护区升格准备工作;继续抓好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办法;加强陆生野生动物重大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健全和完善以10个国家级监测站和20个省级监测站为骨干的全省野生动物监测网络体系。六是农村能源建设工程。2008年,争取将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列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之一,力争新建沼气池20万户,农村改灶10万户,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10万平方米。七是认真组织实施好12个县(市、区)的石漠化治理工程。

加速林业产业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林(竹)浆纸一体化产业、林化工及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非木材产业、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业、竹藤产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产品深加工利用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80亿元。一是大力推进特色经济林建设。认真落实全省特色经济林现场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培育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以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品种,优化区域布局,推进集约经营,全面提高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水平,2008年力争完成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种植450万亩。二是加大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力度。力争完成50万亩膏桐种植计划。按照《云南省林木生物质能源生物柴油原料林发展规划》,对以膏桐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的基地建设、区域布局等进行科学引导,确保这一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在基地建设、良种选育、种子收购、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为企业搞好服务、创造条件。三是切实抓好林业产业规划布局工作。按照《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对相关产业发展目标及区域布局进行细化分解,努力形成科学、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确保全省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编制《全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引导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科学布局、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我省林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着力强化林业科技支撑。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兴林的决定》,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强化林业科技对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一是加强种苗基地建设。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强良种基地建设,加大良种选育、审定、推广力度,力争使全省造林工程的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加强适用技术推广示范。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林业生产的贡献率,组织筛选20项林业科技实用技术进行重点推广示范,新建林业科技示范基项目14个,新增示范面积1.2万亩。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林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加大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为林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调整充实专家咨询委员组成人员,把更多的在职技术人才吸收进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农村广泛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群众使用林业科技的意识和能力。2008年力争培训群众10万人次以上。

加强依法治林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加快《云南省林地管理条例》、《云南省天然湿地条例》立法步伐;组织开展制定《云南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云南省国有林场(圃)管理办法》、《云南省林木种苗质量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的立法调研活动,争取早日纳入立法计划;认真实施全省林业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深入落实《云南省林业厅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意见》,在全省林业系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加强对各级林业行政行为的监督管理,强化林业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执法机构管理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严格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编制全省林地利用规划,实行林地征占用年度定额管理,强化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执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规范林木采伐行为;全面加强森林公安工作,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继续开展专项严打整治行动,严厉查处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切实保护森林资源;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障生态安全。

抓好林业灾害防治和资源监测管理。一是做好森林火灾的防范及应急处置。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如何抓好森林火灾防控工作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完善森林防火责任体系的具体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处置森林火灾的应急预案,备够备足防扑火物资,加强森林火灾预警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林火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应急指挥系统、森林防火视频指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为科学决策、快速反应创造条件;多方争取资金,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防火的保障能力;做好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坚持不懈地抓好防火队伍建设,强化防扑火业务培训,按分级负责的原则,把培训工作延伸到乡、村和村民小组,形成专业扑火队与应急扑火队相结合的扑救力量体系。二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工作。按照国家下达的建设计划,抓好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鉴定、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除害处理等预防体系各个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强化监测预报工作,完善检疫防控体系,健全应急管理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积极探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商业化的路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林业检疫执法机构,加大林业检疫执法力度,严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要继续加强对小蠹虫、松材线虫病及椰心叶甲、红棕象甲等有害生物的除治工作,打好歼灭战,严防疫情扩散。三是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全面完成26个县的二类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各类专项监测成果,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森林资源连清体系为主导,以专题监测为补充,宏观监测与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全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完成对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第一次监测,着手开展全省的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云南省林业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并建立定期发布制度。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继续做好林业发展区划和矿区植被恢复规划工作。四是加强陆地野生动物重大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建立以10个国家级监测站和20个省级监测站为骨干的全省野生动物监测网络体系。五是积极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经费,加大补偿力度,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因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陈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