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像照顾小孩子一样,把树种好,让云南的山山岭岭都绿起来”,这是周恩来总理在海口林场种树时嘱咐林场职工的话,1964年3月3日周总理亲手种下一棵象征中阿友谊的油橄榄树苗,明确了海口林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使命。如今,总理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已成为海口林场的一张名片,而林场也由当年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一片片浓郁葱茏的林海,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画卷。
周恩来总理植树
为了落实总理的嘱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老一辈林场职工住在油毛毡房和窑洞,白天在荒山野岭种树,晚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补白天被树枝划破的衣服。在种树的间隙还要在稍微肥沃的空地上种一些粗粮,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绿化荒山”的坚定信念是支撑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随着时光的推移,跟随父辈在山上长大的职工子女,毅然承担起了父辈们未完成的使命,在海口林场存在着很多“林二代”甚至是“林三代”作为中坚力量,奋斗在生态建设的第一线。从小受父辈熏陶的他们一代接一代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绿化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先进事迹不断涌现。
海口林场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几代人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换来了傲人的生态建设成果,海口林场成为滇池边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是昆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滇池西南岸的重要生态屏障。海口林场坚持植树事业,谱写绿染春城的诗篇,长期投身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化传播建设,先后完成了“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基地的创建工作,荣获“全国十佳林场”、“省级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今年是全民义务植树开展第40周年,40年来,改革春风唤醒了城市的经济活力,植树春风绘就了城市的生态底色。除了单位职工大力投入植树造林的工程外,海口林场还对植树基地进行了规划和宣传,鼓励其他机关单位及社会人士积极参与义务植树,进一步提高群众对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全民性的认识,形成“植树、护绿、爱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其中,包括云南省委统战部非公经济处党支部、云南省工商联、云南省青年企业家商会等多家单位陆续到海口林场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到处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不禁让人想起老一辈林场职工种树的场景,各单位达成共识,要将植树造林的公益事业常态化开展下去。
义务植树
义务植树
60多年的风风雨雨,林场几代人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誓与青山常作伴,生死与林共存亡”的铮铮誓言。扎根崇山峻岭,栉风沐雨,历尽艰辛,住油毛毡房,点煤油灯早已成为了历史,然而,艰苦创业的精神依然在这里得以继承和发扬。海口林场一定会牢牢巩固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深挖林场内涵,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海口林场的精神去感动更多的人,从更高和更宽的层面来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