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地处滇中腹地,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320国道和南永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自古有“九府通衢”之称。全县辖6镇4乡,128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3.6万人,农业人口占91.4%。全县山区面积占96%,县境最低海拔963米,最高海拔2861米。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45.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9.9%。其中,国有林14.9万亩,占6%;集体林230.6万亩,占94%。林改涉及10个乡镇,126个村委会,1466个村民小组,51660户农户。 该县丰富森林资的森林资源,明显的立体气候,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食用菌资源。
全县有野生食用菌290多种,资源年储量1万多吨,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食用菌有松茸、块菌、牛肝菌、鸡油菌、干巴菌、虎掌菌和鸡纵等,其中,全县适宜松茸生长的林地面积达70万亩。通过多年的培育,南华县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野生食用菌专业交易市3个,初步成为的云南省较大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之一和滇中经济圈与滇西经济圈交汇带上的野生食用菌集散中心。2002年,南华县被云南省林业厅列为20个松茸基地县之一,南华县五街镇芹菜塘村委会被云南省林业厅和中国濒管办昆明办事处授予“松茸之乡”、“松茸基地村”;2007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南华县“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南华县“中国野生菌美食县”,南华县被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组委会命名为“野生菌王国”。 该县自2006年下半年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7年初开始在全县全面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以丰富的林业资源基础,以培强做大林业产业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以及云南省、楚雄州林改政策,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关键环节,强化督促检查,妥善调处纠纷,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林改政策落实到“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农民群众得实惠”上来,不断扩大林改成果。 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县共抽调县、乡、村干部3830人组成184个工作组开展林改工作,制定《林改实施方案》1610个;发放各种宣传资料83400份,书写林改标语4456条,出黑板报835期;完成外业林权勘测93538宗、227.57万亩;发证126个村委会,1466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51233户,到户率达99.2%,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是确立了林农的主体地位;二是激活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潜力;三是使林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四是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五是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村群众爱林护林和保护性开发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积极性,群众自觉把封山育林与封山育菌结合起来,在全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野生食用菌产量产值不断增长,实现了产业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目标。2008年,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保育面积达117亩,比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前的2005年增加57万亩,增长95%;产量达4526吨,比2005年增加1706吨,增长60.5%;产值2.14亿元,比2005年增加1.216亿元,增长131.6%;全县野生食用菌集散交易量达6466.3吨,比2005年增加1796.3吨,增长38.5%;交易额达2.98亿元,比2005年增加1.908亿元,增长178%;加工业产值达到2.54亿元,比2005年增加1.79亿元,增长238%;野生食用菌产业税收突破500万元,比2005年增加320万元,增长177.8%。南华县松茸主产区五街镇2008年封山育菌面积达28万亩,比2005年增加15万亩,增长115.4%;松茸产量达80吨,比2005年增加30吨,增长60%;产值达1600万元,比2005年增加850万元,增长113%。五街镇芹菜塘村委会老五街村民小组村民罗兴生户的经营的50亩林地2008年野生食用菌产量达400公斤,比2005年增加100公斤,增长33.3%;收入80000元,比2005年增加35000元,增长77.7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给南华县山区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实惠。2008年,南华县农民人均野生食用菌产值达9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97%,比2005年增加563元,增长131%。 按照南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在下步工作中,该县一是要继续坚持高位推动、积极开展林改“回头看”;二是要建立林木林地交易流转平台,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建立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保护“三防”组织等林改配套改革;三是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野生食用菌、核桃等特色食品以及咪依噜风情谷等乡村森林旅游等品牌,广泛开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互助活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楚雄州林业局 杨雨)